記者: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,您認為,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這種“新常態”?
劉漢元:新常態事實上是在資源快速消耗、經濟飛速發展,各種弊端和毛病快速出現后必然出現的一個階段,是一個發展時期的分界點,我國經濟也由原先簡單的注重“量”的時代,步入了以“質”為核心的全面提升和轉型期。
一方面,我們要客觀看待產能過剩。事實上,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具有的客觀自然屬性。如果不認識和尊重這個客觀屬性,一味地去事前防止或事后清理,都會大量增加社會審批、管理成本,仍然會反復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。同時,我們要正確認識“小政府大社會”。新常態下的中國,仍然或更加需要“小政府大社會”,還社會活力和動力,這是政府和社會應該形成的廣泛共識,也是媒體和輿論應有的導向。此外,我們還應理性看待通貨膨脹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,從貨幣供應和調控的角度講,CPI許多時候應該被當作一個正面伴生的指標去理解和匹配,甚至可以說,一定的通貨膨脹在很多時候就是經濟發展的潤滑劑和助推劑,而非洪水猛獸。
記者:通威集團近年來在光伏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,整個行業在復蘇中漸入正軌。您認為,走入“十三五”的我國光伏行業應該如何確保自身實現健康、快速的發展?
劉漢元:為確保國內光伏產業健康、持續發展,亟待國家進一步加大政策落地力度,制定和明確配套政策,給予行業健康發展以引導和支持。國內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現實困難,主要包括光伏發電補貼發放不到位、與產業相關的行政審批流程繁復等問題。
為了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,我們應該簡化補貼資金征收和撥付程序,建立行政審批統一聯動機制,同時加大土地配套政策支持力度。
記者:光伏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一種重要手段,近年來在我國得到有效推廣。對于光伏扶貧未來的發展,您有何建議?
劉漢元:在貧困地區積極推廣光伏扶貧工程,是實現產業與項目有效結合的扶貧新路子,不僅真正讓貧困戶月月有收入、年年有經濟來源,還可以真正解決未來10年、20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經濟發展問題,走出一條產業扶貧、生態發展扶貧和清潔能源建設扶貧的嶄新路子。
積極推動光伏產業發展有利于解決精準扶貧問題,光伏扶貧具備“造血”功能,防止“脫貧再返貧”問題,同時,光伏扶貧為貧困戶提供長期穩定收益來源。在此基礎上,我在提案中主要有三點建議:一是將國家扶貧資金直接補貼并作為光伏扶貧項目初始投資;二是協同西部大開發扶貧攻堅,打造西部成片光伏新能源基地;三是加快貧困地區電網改造升級,為產業扶貧保駕護航。
記者:能源革命是您近年來一直都在提的一個重要話題。2010年,您也出版過一本關于能源革命的著作。在當前我國能源行業大力發展的背景下,您認為我國能源行業應朝哪些方面努力發展?
劉漢元:針對全球生態環境與能源革命,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,能源安全及可持續發展,已成為我國當前和人類未來發展的首要問題。
2015年底,史上首個關于氣候變化的全球性協定《巴黎協定》,經過近200個締約方的一致通過,標志著全球氣候新秩序開始了嶄新起點。作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一個重要領域,應對氣候變化給我們思考和探索未來全球治理模式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帶來寶貴啟示。因此,無論從現實需求和當前所具備的客觀條件,我們完全可以宣布,全球能源革命序幕正式拉開,根本上解決霧霾問題已經破題。
能源革命既是應對能源供需格局的新變化,國際能源發展的新趨勢,國家能源安全的新戰略,也是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和選擇。作為全球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,煤炭、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占據我國能源消費的主體地位,如不盡早實現能源消費方式和結構調整,只會面臨更大能源需求壓力,更嚴重的生態環境損害,不僅阻礙國家發展進步,甚至危及國家安全。
隨著我國能源需求不斷擴大,能源問題的日益凸顯,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制高點,真正把新能源產業發展起來、動力釋放出來,我國的能源產業將有著十分光明的前景,這就需要我國在新能源發展問題上敢于打破舊觀念、舊體制、舊格局,敢于實現政策制度的大膽革新,敢于超常規大步前進,真正全力擁抱能源革命。無論從我國能源安全供應、環境安全保障、地區經濟發展,還是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出發,我國發展和人類進步都應全力擁抱能源革命,加快推進光伏新能源產業發展,加快建設中西部新能源基地。 |
|